創造科技製造業的新優勢
當舊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時,不要硬要保留過去的,而是要能開發出新的競爭優勢,
更要從世界觀看,你所能取得的競爭資源在哪裡?
採訪‧撰文= 呂曼文
現今,台灣高科技製造業進入低毛利的時代是必然的現象,要回到過去高利潤的時代,已經相當困難。因此,企業要思考的應是如何找到產業生存的利基,也就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這才是比較重要的課題。
另一方面,現在大家都在說,大陸的勞力、土地成本都較低,好像台灣勞力成本比大陸貴,就沒希望了。事實上並非如此,如果你說勞力貴,這個國家就沒有競爭力,那麼德國的勞力更貴,甚至日本、美國的勞力都很貴,為什麼他們都還可以繼續生存?
快速整合資源
大陸的勞力、土地成本低,這是大陸競爭力的一環,你要懂得如何去利用他,並不是說我要用台灣的勞力,去跟大陸的勞力拚,那你永遠拚不過的。相對的以製造業來講,台灣在整個的管理作業流程,及上下游的整合上就很強,有相當大的優勢,例如IT資源、管理人員等資源的整合,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競爭。
科技製造業與傳統製造業不同。傳統製造業生產市場都較為平穩,量的變化不大,因此,成本對利潤的影響較大,反觀科技製造業的市場變化性快,上下游需求的變化也快,對於景氣的波動受到的影響也大,技術的變化也快,因此,如何快速的取得各方資源就變得相當重要。
這種挑戰性大的科技製造業,有可能快速獲利,也有可能快速倒閉。因此,能快速整合現有及外圍資源在科技應用與成本上就相當重要了,例如在作業流程的管理上,可以利用台灣經驗,在IT應用上可利用美國資訊,人力及土地成本就可以利用大陸的條件。像現在科技製造業利用大陸的人力,製造完成後會面臨到大陸流程或通關的不便,台灣的通關從製造到出貨一天至一天半的時間,但在大陸需要七至九天,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台灣通關或貨運權,目前在業界,像是英業達、仁寶等都在做一些突破。
擴大品牌市場
現在也有些科技製造業開始做品牌,但必須結合大陸的市場。麥可波特的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就是如何在區域的市場取得優勢後,再進入國際市場競爭。如果你能在區域市場取得優勢,到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會更強。
台灣的市場小,如果把區域市場結合到整個大中華圈,就是一個大市場,企業可撐起來的經濟規模、財務優勢、競爭優勢就會與過去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去製造一個自己的品牌機會就很大。過去建立自有品牌是辛苦的,現在則有另一個機會。以微笑曲線來看,台灣科技製造業做的就是利潤最低的那一塊,而行銷及品牌是利潤較高,台灣過去都少有著墨。
此外,以我們公司EDS來說,我們做的是整合了資訊科技業務流程的委外服務,這種委外的概念雖然在台灣還不及歐美成熟,但是,這是一個具未來性的行業,我們賣的是「價值」,如何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及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我想科技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應該從代工製造提升到提供更多附加價值給原廠。(謝儒生口述 呂曼文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