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形理論」在一九三○年代就被提出來,到了九○年代,日本學者伊崎光男以「雁形理論」來解釋東亞各國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日本為雁首,其次為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四個東亞新興經濟個體,雁尾則是中國大陸與東協各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依據他的解釋,經濟發展屬於較低度工業化的國家,會以成群的方式追趕高度工業化國家產業。
以傳統產業而言,六○年代,成衣業的重心從日本移轉到台、韓地區,所花的時間共十年,到了七○年代,台、韓也花了七年時間,將成衣業重心開始移轉到中國大陸及東亞。但是這種產業類別的移轉,到了最近已不再能從時間上去發覺誰是領導者,誰是追隨者。尤其是電子產業,各國在產業的時間落差上,已經呈現越來越模糊的現象。
二○○○年十月份,我在中央研究院發表「雁形理論的檢定」,將東亞地區的產業大致區分為傳統產業及知識密集型產業。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傳統產業因為技術固定,或者基礎穩固,所以生產重心從日本、台、韓到東協等國家,每一個國家從興起、成熟到衰退,都會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很符合「雁形模式」。